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健康焦点)
“提到山楂,大家会想到什么?”
“谁吃过大山楂丸?”
“大山楂丸配方里的山楂、六神曲、麦芽,哪味是主药?”
5月11日,北京市人大附中中医教室,一堂制作大山楂丸的中医选修实践课正在进行。大山楂丸是一种中药丸剂,主要功能是消食化滞、调和脾胃。同学们在认真观看大山楂丸制作视频后,便开始分小组制作。他们将事先调配好的药粉按比例加入,随后将熬好的蜂蜜倒入盆内,接着将粉团揉搓均匀至表面光滑,再将其放入模具中……在教师徐立的指导帮助下,一颗颗大山楂丸很快成型了。
《“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校园活动。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积极鼓励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让中医药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沉浸式学习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和自信
人大附中有不少中医药文化课程,包括制作大山楂丸、制作香囊、品茶饮等,都是经过授课团队长期打磨而成。制作大山楂丸本身并非一件难事,但如何向学生传递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却需要反复提炼。
“通过制作大山楂丸,同学们熟悉了大山楂丸的成分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必须讲清楚中药的配伍原则,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这才是课程的核心。”徐立说,让学生们沉浸式体验大山楂丸的制作过程,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们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
在人大附中中医教室里,不仅有“字里藏医”“节气养生”“道地药材”等中医药漫画、节气知识等内容,还有中医药小游戏、体验互动等项目。药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类药材样品,并贴上了标签。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