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退回到2003年8月16日。这一天,中国内地最后两名SARS患者康复出院,全国都没有非典病人了,国家卫生部宣布:不再每日公布非典疫情。
那一年里,非典一直是“乙类甲管”,直到卫生部宣布疫情结束的那一天。
不同的是,那年8月份之后,全国真的就没有非典病人了。人们很快忘记了严重的疫情曾经席卷过中国,投入到激情澎湃的经济建设中去。那一年,杨利伟代表中国首次飞向太空,北京的五环终于全线贯通,上海陆家嘴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正大广场刚刚开门迎客……
20年前的很多事情不能和今日同日而语,那时候中国刚刚加入WTO,改革开放前25年基本在酝酿内功,那之后的日子是和全世界的高手过招,并不断强化自身的过程,也是中国发展最快的阶段。站在高速发展的起点上,中国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
所以,2003年中国的医药行业基本没有发到“疫情财”:
2003年,连花清瘟刚刚从古方中诞生,并没有像今天那样大卖;中国的IVD企业还没几家,也还没有核酸检测和抗原试剂;钟南山在医院救治病人,戴的不过是普通棉纱布口罩;SARS疫苗直到2004年底才研发出来,非典疫情早没了。
国家药监局2003年统计了一部分医药工业发展情况,当年中国“卫生材料和医药用品”行业异军突起,工业效益增幅达到31.35%;中药行业拜板蓝根所赐,整体效益略有增长。其他化药、生物制药等板块都属于正常发挥。
新闻行业有句话,叫做“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2003年的医药行业实际就处于一个“没有消息”的阶段。因为几乎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如今行业里街谈巷议的热门企业、白马股一直在按照自己的路数默默捞金。它们不需要好消息来刺激,自己就会野蛮生长。
但专家们闲不住,非要对经历非典疫情洗礼之后的中国医药行业给出点预判,例如:
农村地区医疗基础薄弱,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更多企业会主动下调药品价格;
各类疫苗的需求将快速释放;
仿制药生产将迎来高峰,市场需求很大。
众所周知,这些预判在2004年乃至2014年都没能实现。
2023年,中国医药行业站在一个全新的时间点上。和20年前不同,过去的一年里行业有太多的消息,受疫情影响太深,以至于疫情一下子没了,大家反而没方向了。
如果把时间压缩一下,倒是能看出一些未来的端倪。
2019年底时,创新药行业的从业者们自己都知道行业进入了瓶颈期。License-in的成本水涨船高,普通企业已经追逐不起;在研品种面临收获,市场前景未知,资本热情在减退。如果没有疫情中的强拉一波,很多创新药企并不是倒在2022,而会是2020。
2019年,互联网医疗的投资热情陷入谷底,模式已经难以创新了,盈利却迟迟没看见。若没有2020的全民防疫热潮,以及后来陆陆续续的用药不便利,互联网医疗的前途真的不好说。
2019年,全国集采正式启动,政策在收口子,仿制药面临全面肃清的局面。遍及全国的普惠医疗网络当时基本成型,居民在社区1公里范围内就能得到公立医疗服务,“院外渠道”的空间其实已经很小了。是疫情让不少处方药找到了新的增长空间。
2019年,中国成人疫苗市场总规模大约是300亿元出头一点,狂犬疫苗、流感疫苗、HPV疫苗等是主要品种。2021年以来,新冠疫苗秒杀所有品种,由此也把疫苗话题炒热,并随之带动腺病毒载体技术、mRNA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应用。虽然疫苗品种越来越多了,但大人们“挨针”的意愿依然不是很强。
2019年,IVD行业基本仅限于对接医院和科研机构。是满大街的核酸检测点让老百姓知道,医学检验非常挣钱,而且还不是公立医院做的。现在核酸检测亭拆掉了,核酸产业也要找新的方向,不然都对不起那么多临时培训拿了检测证的人。
2022年底的“抢药”至今余波未平,药店再次牛气起来了,据说因为XBB毒株可能即将流行,老百姓又开始抢购蒙脱石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