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获准进入中国市场半年后,辉瑞新冠口服药的本地化生产终于落地,合作的本土药企是制剂出口龙头华海药业(600521.SH)。
8月18日,华海药业发布公告,称已与辉瑞就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PaxlovidTM)签署了本地化生产协议。华海药业将在协议期内(5年)为辉瑞公司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的新冠病毒治疗药物PaxlovidTM提供制剂生产服务。
创立于1989年的华海药业是我国医药国际化的先导企业,是中国首家通过FDA制剂质量认证并自主拥有ANDA文号的制药公司,也是首家在美国实现规模化制剂销售的中国制药公司。如今,华海药业已经完成了从原料药向制剂产品的第一阶段转型,2021年其制剂产品收入已经超过了原料药及中间体。
从2018年开始,国家集采政策逐步推进。华海药业在发展过程中,将产业链向下游高附加值的制剂领域延伸,形成原料药+制剂垂直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在制造成本上具备压倒性的优势。在历年集采中,华海药业凭借其成本优势中选18个产品,形成增量市场。
“到2030年,华海要成为以新药为主,各个板块齐头并进的大型制药企业。”华海药业总裁陈保华曾表示。已经成为国内仿制药龙头的华海药业,正迎来下一个转型阶段。
两次转型
根据双方签署的生产与供应协议,辉瑞公司提供奈玛特韦原料药与利托那韦制剂,华海药业负责奈玛特韦制剂生产,并完成组合包装;合作范围为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的PaxlovidTM辉瑞表示,依托双方资源优势,PaxlovidTM由华海药业进行本地化生产将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药物可及性。
今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进行了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辉瑞新冠病毒治疗药物Paxlovid?的进口注册。
作为中国药企出海中的先行者,华海药业率先实现了此次新冠药制剂领域的国际合作。
华海药业方面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公司今年在短期内连续获得辉瑞新冠口服药的本地化生产合作和MPP(药品专利池组织,Medicines Patent Pool)授权,得益于公司自身一直以来着力打造的工艺技术突破能力、多年国际化运作所积淀的质量保证生产能力、全球注册能力和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销售网络等综合实力。同时,凭借自身在中间体、特色原料药、制剂生产的垂直一体化优势,华海具备强大的供应链保障能力,可在质量、供应链保障、服务的多重优势下快速满足市场需求,提高药品的可及性。
实际上,以中间体业务起家的华海药业,如今制剂业务已经成为主要收入板块。2022年上半年,华海药业原料药及中间体实现销售收入15.52亿元,同比增长20.28%;制剂销售收入(含国内和国外)21.68亿元,同比增长32.16%。
时间回到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紧跟行业发展要求,严格满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实现从化工厂转向制药企业的转型,华海药业开始实施GMP改造升级、提升车间装备、培养员工质量意识、加强管理水平等。2000年7月,华海药业首个原料药车间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实现由中间体为主的医化企业向以原料药为主的制药企业转型。2002年,公司首个固体制剂车间通过国家GMP认证。
随着市场转型升级和全球的医药产业大转移,华海药业及时做出战略性调整,从2001年2月开始股份制改造,2003年3月登陆上交所,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2007年,公司制剂生产线以零缺陷通过美国FDA认证;2009年,华海药业的制剂产品迈出国门,实现中国制剂产品出口美国“零”的突破。
华海药业的发展史其实是一部转型升级的历史。随着原料药和制剂两大产业链日趋成熟,国内外生产基地陆续投产,公司已经逐渐形成了从原料药到制剂的垂直一体化产业优势,具备了强大的供应链保障能力。
国际化“危”与“机”
华海药业的国际化战略奠定于国际仿制药热潮掀起之时。
2004年,陈保华首次赴美国考察药品市场。美国FDA官员告诉他:“印度已经有36家企业通过了美国FDA认证,有30多个制剂品种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上市,而中国至今为零。”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陈保华。那一刻他下定决心,华海药业要瞄准美国市场,产品一定要达到FDA的质量标准,并拿到进入美国制剂市场的通行证。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