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大理药业董事长杨君祥在办公室签下退市风险警示书时,手抖得几乎握不住笔。就在五年前,这家仅靠醒脑静注射液年入2亿元的企业,市值一度冲破50亿。而如今,公司股票简称前被冠以“ST”,市值仅剩2.59亿。
在大理药业退市11天后,登陆资本市场十年,曾经的中药注射液龙头企业龙津药业董事长樊献俄刚刚收到证监会的《退市事先告知书》,同样滑向退市边缘。
从号称医院“输液神器”年销量过亿的高光时刻,到最终陷入年年亏损。接连两家中药注射剂企业的命运起伏无疑是整个中药注射剂行业由盛转衰的缩影。
当千亿元的市场规模短短五年时间缩减至一半后,身处场内的从业者才意识到这个曾创造无数暴富神话的领域——中药注射剂行业在经历一场惨烈的“大逃杀”。
只是我们不禁要问:是谁“杀死”了曾经的药王?
生死局:政策绞杀下的中药注射剂行业地震
中药注射剂其实是我国独有的新剂型药物,它利用现代药物制剂技术,从中药中提取有效物质,然后制成注射剂。
它诞生于缺医少药的抗战年代,由于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中药注射剂得到快速发展,也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黄金时代”。
有数据显示,到2017年底,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中药注射剂达到979个,涉及生产企业200多家,品种138个。米内网的数据统计,2017年仅在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端中药注射剂的销售规模达到惊人的1021.5亿元。
但这一“黄金时代”在2017年后戛然而止。
云南某县医院药剂科主任李华(化名)的电脑里,至今保存着2015年的监控名单:血栓通、丹红注射液、醒脑静......这些曾占据药房半壁江山的“利润奶牛”,一夜之间被贴上“辅助用药”标签,月采购量从3000支暴跌至200支。
“科室开一支扣500元绩效,谁敢用?”李华苦笑。
据悉,早年间当不同品种、不同品牌的中药注射剂大量涌入市场后由于成分不明确,质量标准难以统一等问题,成为了我国药品不良反应高发的产品领域。在每年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中药注射剂几乎都能占据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半数以上。
2006年,广州一名男子因发烧和喉咙痛注射了100ml鱼腥草注射液后不幸去世,将中药注射剂推至舆论焦点。随后“对中药注射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研发,药学研究,工艺,质量标准,作用机理、安全试验、有效性等”成为业界普遍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