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传统医药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和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已有170个会员国使用传统和补充医学。中国的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113个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认可使用针灸。
去年8月1日,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昏迷促醒中心正式开诊——这是贵州首家中西医结合神经功能恢复中心,旨在通过专业的评估和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意识。
中医的发展可谓乘风好破浪。
黔南现有中药材资源占贵州省四分之一以上,作为黔南州中医医院的“掌舵人”该如何凭风好借力?“中药制剂作为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生向患者提供服务的重要手段,是中医药学术传承、科研方向、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医院吸引患者、树立品牌、办好特色的纽带。”黔南州政协委员、黔南州中医医院院长李亚娜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全力奋斗的路上困难也不会少,“但以黔南为例,院内中药制剂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获批院内制剂批件仅14个,没有充分突出中药制剂的特色与优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黔南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面对难题,李亚娜思考颇深。
中药制剂的难点和堵点在哪里?李亚娜认为有“四道难关”。
难关一:难“产”。由于制剂中心的建设投入较大,多数医疗机构只能通过委托生产的方式进行院内制剂的加工生产,同时由于院内制剂存在剂型多、生产量小、生产工艺与车间生产存在标准上的差异等因素,多数药品生产企业不愿意接受医疗机构院内制剂的委托生产。
难关二:难“推”。目前,院内制剂调剂使用政策已放开,但调剂院内制剂按照定价调剂,院内制剂调入医院无法合规得到绩效支撑;同时新获批的院内制剂,需要使用一年以上,经医保审核后方才纳入医保支付范畴,难以扩大使用。
难关三:难“化”。黔南州中医药(民族医药)自制制剂成果的产业转化存在“自力更生,能力不足;借力求存,魅力不够”的问题。
难关四:难“传”。院内协定方作为院内制剂的前身,是各中医医疗机构临床智慧的结晶及传承,而现协定方加工生产及加工项目价格无法得到合法合规的政策支持,导致协定方转化成院内制剂动力不足。
是难点亦是破局点。李亚娜委员建议,应统筹资源,谋划州级中医龙头医院建设制剂研发生产中心项目,避免在制剂室建设上的重复投资,最大限度地节约制剂的生产成本;在院内制剂销售流通方面,支持接受院内制剂调入单位合法合规获得相应利润,提高院内制剂的使用率,同时医保部门将院内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畴。
同时,突出民族医药特色,孕育“黔南健康品牌”,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吸引优质社会资源,加快推进黔南州中药(民族药)自制制剂成果的产业转换;根据成本支出实际,出台政策支持医院协定方按照市场规律收取相应的加工生产费用,及时出台支持协定方合法合规配制政策,促进协定方积极研发转化为院内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