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亚型,表现为黏膜炎症和出血,近年来其全球发病率上升,尤其在欧洲和北美地区。UC患者面临较高的结肠癌风险,病因尚不明确,主要涉及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免疫失调和肠道微生物失调等。治疗UC的目标是减轻炎症和控制症状,通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严重副作用。传统中医药黄连解毒汤(HLJD)临床用于治疗腹泻和结肠炎,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治疗机制仍不清楚。
近日,香港理工大学Xiao-Xiao Li研究团队在Front Immunol发表了题为Huang Lian Jie Du decoction attenuated colitis via suppressing the macrophage Csf1r/Src pathway and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的研究论文,发现黄连解毒汤能够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浸润、调节Csf1r/Src信号通路及其对肠道菌群的调控,显著减轻DSS诱导的小鼠慢性结肠炎症状,尤其是在高剂量下效果更为显著,这为黄连解毒汤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依据。
实验采用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C),HLJD组(2 g/kg,H),DSS诱导结肠炎组(DSS),DSS+HLJD低剂量组(2 g/kg,DHL),DSS+HLJD高剂量组(4 g/kg,DHH)。实验通过持续8周的DSS饮用水处理(5天DSS,2天饮用水)诱导小鼠慢性结肠炎,并从第2周开始给予不同剂量的HLJD。实验结束后,通过定期测量体重、粪便稠度、粪便出血等指标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同时进行组织学分析、免疫荧光染色和基因表达检测。
首先,在体重和结肠长度的变化上,DSS组小鼠在8周实验期间体重显著下降,而接受HLJD治疗的组,特别是高剂量组(DHH),体重下降趋势被明显逆转。具体而言,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SS组小鼠体重增加显著减少,但低剂量(DHL)和高剂量HLJD组在第5周至第8周期间逐渐恢复了体重增幅。
与此同时,DSS组小鼠的结肠长度明显缩短,而DHL和DHH组的结肠长度得到显著恢复,尤其是DHH组,接近正常对照组的水平。这表明HLJD可以有效缓解DSS引起的结肠缩短和体重减轻等病理变化,特别是在高剂量时效果更为显著。
其次,粪便稠度和血便评分也得到了显著改善。DSS组小鼠从第5周开始粪便稠度急剧增加,表明小鼠粪便变得更加稀薄且难以成型,而在接受HLJD治疗的小鼠中,尤其是高剂量组,粪便稠度逐渐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
此外,血便评分显示,DSS组小鼠在第8周时血便评分大幅增加,而DHH组小鼠的血便症状得到显著缓解,表现为血便评分显著降低。这表明HLJD特别是在高剂量下,对由DSS引发的肠道出血症状具有强有力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