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管庄将依托朝阳古道打造中医药主题街区
管庄举办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会,将深入挖掘朝阳古道历史文化,力争复现朝阳古道的原始风貌
12月15日,管庄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会举行。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焦明耀团队药膳工作室揭牌。
12月15日,由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乡人民政府、中关村科技园朝阳园管委会、朝阳区卫健委共同主办的管庄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会在管庄乡党群服务中心举行,本次推进会的主题为“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与古道文化”,旨在继续深化首届管庄中医药产业发展论坛成果。据悉,管庄乡将深入挖掘朝阳古道历史文化,力争复现朝阳古道的原始风貌,并在古道管庄段打造以健康养生、食养餐桌、文化体验、医药旗舰为主导的中医药主题商业文化街区。
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原北京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朝阳区文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金童,北京市朝阳区管庄地区工委(乡党委)书记刘伟,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焦明耀,原同仁堂王府井医院院长、北京明宏中医门诊部(明宏医馆)院长王利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氏正骨法”代表性传承人、航空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罗素兰等政府部门领导及中医药行业知名企业家代表齐聚,共同探讨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和古道文化的融合发展。
位于长安街东延线上的管庄乡有着深厚的中医药发展历史基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地区工委(乡党委)书记刘伟在会上致辞:管庄乡地理位置优越,区域交通便捷。既是“靓丽朝阳东大门”,也是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之地。未来,管庄乡将深入挖掘朝阳古道的历史文化,将中医药元素融入古道文化,转化为特色商业资源,打造药膳一条街,全面实现“古道文化”和“中医药元素”的同台展示,融合发展。
名医、专家汇集 助推管庄中医药发展
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焦明耀现场就中医药文化进行了分享。他指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药膳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古代人追求长生不老,药膳文化就已经存在。新中国成立后,药膳成为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今,药膳代表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回归,是一种健康、美好的生活方式,也是人与自然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焦明耀指出,管庄乡具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发展中医药产业,既有政府的支持,也有很好的产业基础。药膳产业方兴未艾,要做好药膳的传承与发展,焦明耀建议,立足管庄,放眼全国,以标准为核心,有标准的药膳要予以借鉴,没有标准的争取建立标准,只有在标准的基础上,才能促进药膳产业健康发展。以培训为基础,发展药膳产业,要让所有参与者具备相关知识。焦明耀还建议,在管庄乡建立药膳大师工作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推广和传播药膳文化,起到龙头示范作用。
作为罗氏正骨法的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罗素兰分享了罗氏正骨的起源与发展。罗氏正骨法起源于明代,是历代罗氏家族从医人员与从事学习、传承罗氏正骨法的医务工作者,通过努力不断地挖掘、搜集、整理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逐步探索形成的一支独特的正骨流派。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罗氏正骨法以手法检查、手法诊断、手法治疗著称,包括22个检查手法及37个治疗手法,治疗范围除骨折脱位病以外,还有部分是筋伤和骨关节错缝损伤,治疗需要因人、因病、因症选择手法搭配,因此疗效显著。历经300多年的发展,罗氏正骨法已传承到第八代传承人。罗素兰表示,本次推进会营造了中医药发展的氛围,凸显了管庄乡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她指出,中医的传承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一方面需继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另一方面要深入推广与创新,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其焕发新的活力,从而传承精粹、守创并进。
除了中医名医,管庄乡独特的中医药发展氛围还吸引了一批中医人才。作为明宏医馆的院长,王利敏分享了如何抓住管庄乡中医药发展契机的思考和见解。作为非医保医疗机构的经营者,要找准定位,明确服务人群,还要聘请名医,借鉴国医堂、平心堂等成功的发展经验,选择适合自己机构的名医。中医馆作为医保医院的补充,在专科定位方面可充分挖掘非医保病种市场,以优质的服务和确切的疗效赢得市场和患者的认可。在传承和创新方面,中医馆可在引进名医的基础上,从传承中医技能入手,建立大师工作室、名医工作站的分站等。同时与明宏中医馆邻近的养生馆结合,打造集诊疗、养生于一体的医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