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其中,优质中药材资源的研究与保护被多次提及。
与会代表指出,“药”是“医”的活水之源。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除了要解决中医现代化、标准化路径中的痛点难点,还需要从根源上重视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和育种育苗技术基础研究,加大对中药优质品种保护力度和政策支持。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提出,现行中药材国家药品标准、地方标准仅注重指标控制、缺乏全过程质量规范,“中药材是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是中成药、中药饮片等中药工业的重要原料。中药材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围绕提升中药材质量,建议打造道地药材区域品牌,推进优质药材全过程可追溯,提倡中药材优质优价、优质优先。张伯礼指出,中药材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优质中药材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近年来,我国中药材需求量不断增加,需进一步规范种植和生产经营秩序,提升中药材质量和品牌价值。
行业人士指出,当前驱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在于科技和下游市场的需求。
中药材应用场景扩大催生新机遇产业健康发展仍存痛点
大健康理念下,中药材需求大幅增加,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据艾媒咨询数据,预计2022年中国中药材市场规模达到1708亿元,2024年将超过2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近10%。过去,中药材主要用于医疗领域,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健康保健意识加强,叠加中药材加工技术的进步,中药材应用场景也逐渐从医疗领域向精深加工、“药食一体”、日化等领域扩展。比如在食品领域,企业可以根据中药材开发药膳、功能性饮料等产品,而精深加工还可进一步提升中药材产业的附加值。
药材应用场景不断扩大,新需求催生出新机遇。然而,我国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却仍然面临质量与价格不稳定的瓶颈。
此前,中药材种植普遍处于“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弱”的小农经济状态,存在诸如中药种苗混乱、中药标准化种植基地缺乏、中药种植水平低等问题,由此带来的质量良莠不齐和价格剧烈波动等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中医药科学发展不断推进,市场需求持续扩大,需迫切实现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保障药材质量与成本稳定。
近年来,以云南白药为首的中药现代化龙头企业,经过多年苦心钻研,成功克服中药材种植野生抚育难题,守护民族稀缺贵重药材;与此同时,云南白药积极拥抱数字化,以科技手段引领中药材种植良性发展。
守护民族稀缺贵重药材云南白药克服中药材种植野生抚育难题
重楼,又称“七叶一枝花”,被誉为“植物抗生素”,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效,其中又以滇重楼药用价值最高,还可作为化妆品生产原料。早期重楼供应多以野生采挖为主,但随着其药用价值逐步显现,市场需求扩大,重楼采挖量超过资源恢复能力,导致野生资源锐减,市场缺口巨大,重楼价格一度狂飙至450元/公斤,被称为埋藏在地下的“土黄金”。滇重楼作为云南省地道稀缺贵重药材,也是云南白药“宫血宁”,“热毒清”等著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野生滇重楼的资源匮乏及价格暴涨严重制约着制药企业的产量和产品质量,滇重楼的驯化繁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