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是一家以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研发为核心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按照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行业分类属于“医药制造业(分类编码:C27)”。
因受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等多因素影响,2022年上半年我国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影响,医药制造业企业利润同比有较大幅度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约654,147.3亿元,同比增长9.1%,实现利润总额约42,702.2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约14,007.8亿元,同比增长-0.6%,实现利润总额约2,209.5亿元,同比增长-27.6%。
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总体来看,我国近年来医药产业呈持续快速发展态势,根据工信部等九部门于2022年1月30日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国医药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产业创新取得新突破,供应保障水平不断增强,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医药行业呈现持续良好的发展趋势,医药产业的地位逐渐提高。“十四五”期间,医药工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将面临深刻变化,将进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更高水平融入全球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药物研发势头强劲,药品上市进程提速
2022年6月,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进展年度报告(2021年)》,根据报告数据,2021年,我国药物临床试验年度登记总量首次突破3,000项,较2020年年度登记总量增加29.1%,其中新药临床试验数量为2,033项,较2020年登记量增加38.0%。对比分析近三年临床试验数据,生物制品新药临床试验登记数为886项,相较于化学药和中药有较为明显的数量增幅,2020年和2021年登记量分别较上一年度增加31.5%和46.4%。
新药临床试验数据的快速增长,显示出了现阶段我国医药行业新药研发的热情高涨,而新药研发适应症和作用靶点的同质化仍应引起关注。按药物品种统计,2021年登记临床试验的前10位靶点分别为PD-1、PD-L1、VEGFR、HER2等,目前,国内针对上述TOP10靶点均有药物获批上市。其中5个靶点(PD-1、PD-L1、HER2、EGFR和CD3)的药物适应症超过90%集中在抗肿瘤领域,4个靶点PD-1、PD-L1、HER2和EGFR的药物适应症全部集中在抗肿瘤领域。
数据来源:CDE《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进展年度报告(2021年)》,百奥泰整理
自药审改革不断深化,药品上市进程速度加快,鼓励了药物创新,提高了药品质量。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药品审批报告》,自2015年药审改革后,药品审评审批效率提升,带动了药品注册申请数量的增长。2021年,CDE受理注册申请11,658件,同比增长13.79%;受理创新药注册申请1,886件,同比增长76.10%,其中,创新生物制品666件,同比增长125.00%。
2021年,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批准或建议批准创新药注册申请1,628件,同比增长67.32%,其中,绝大部分为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而NDA为69件,同比增长130.00%,涉及47个品种,NDA的获批件数与获批品种均为历史新高,药物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数据来源:CDE《2021年度药品审批报告》,百奥泰整理
聚焦生物医药,市场与政策齐力助推行业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老龄化速度高于全球水平,从2000年到202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从0.88亿增长到1.91亿。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13.50%。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老年人口因患慢性病和各类老年疾病对生物制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形成生物制品市场需求的稳定支撑。2021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28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居民对生物医药的支付能力,驱动了生物药市场的发展。
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作为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明确了生物经济发展的具体任务,指明生物医药为四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其中,在生物医药方面,规划提出了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更有保障的新期待。为加快提升生物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生物经济创新发展做出了发展规划,提供了政策支持。
医改不断深入,国家集采和医保目录调整常态化
步入“十四五”阶段,以医保、医疗、医药协同治理为核心的中国医改逐渐深入。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重点强调了医药卫生的深化改革任务。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的医改已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
2022年6月,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和第七批国家带量采购工作相继启动。随着近年来国家集采的不断推进,国家各部门相继发布各项文件,国家集采已进入常态化、制度化的新阶段,集中采购的入围品种数范围逐步扩大,涉及化药、生物药、中成药等领域。集中采购对医药企业的营销体系和销售策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传统的销售模式带来了冲击,集采带来的价格水平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对医药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带来了压力与挑战。2022年医保目录调整工作已正式启动,新增了独家药品认定时间和纳入目录的非独家药品采用竞价方式确定支付标准的新规则。药品纳入医保目录将促进相关药品市场渗透率的快速提高,随着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建立与健全,医保目录调整进入常态化,为创新药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国内药企研发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与海外企业的差距。
(二)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服务
1、公司的主要业务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产品格乐立、普贝希已在中国获批上市,其中普贝希已向FDA、EMA递交上市申请;公司另有2个产品已于国内提交上市申请,3个产品处于III期临床研究,1个产品处于II期临床研究,14个产品处于I期临床研究,以及多个药物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公司研发管线中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主要产品总结如下图所示:
公司秉承“创新只为生命”的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开发新一代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其它危及人类生命或健康的重大疾病。公司始终以患者的福祉作为首要核心价值,通过创新研发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可负担的优质药物,以满足亟待解决的治疗需求。
公司获得了多项“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支持;被认定为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抗体药物偶联生物医药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工程实验室)。公司坚持高质量发展,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公司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现环境与社会效益纳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了广州市开发区金融工作局的“绿+”企业认证。
(三)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格乐立(通用名:阿达木单抗注射液):公司自主研发的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BAT1406的上市申请于2018年8月17日正式获得CDE受理,并于2019年11月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上市批准,商品名为“格乐立”,是国内首个获得上市批准的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格乐立是由CHO细胞表达的重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BAT1406通过与TNF-α特异性结合并中和其生物学功能,阻断其与细胞表面TNF-α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阻断TNF-α的致炎作用。
截至2022年6月30日,格乐立已在国内获批八个适应症,其中包括五个成人适应症: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克罗恩病和葡萄膜炎,以及三个儿童适应症:儿童斑块状银屑病、多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儿童克罗恩病。儿童斑块状银屑病、多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儿童克罗恩病有40mg/0.8ml和20mg/0.4ml双规格。
普贝希(通用名: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公司自主研发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于2021年11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证书》。截至2022年6月30日,普贝希在国内已获批五项适应症,包括用于: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结直肠癌;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宫颈癌。普贝希是一款由公司根据中国NMPA、美国FDA、欧盟EMA生物类似药相关指导原则开发的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公司已与全球多区域地区开展了普贝希的商业化进程,包括:与Cipla Gulf FZ LLC开展授权许可及商业化合作,授权其就普贝希在部分新兴国家的产品商业化权益;与Biomm SA开展授权许可及商业化合作,授权其就普贝希在巴西市场的独家产品商业化权益;与Sandoz AG开展授权许可及商业化合作,将普贝希在美国、欧洲、加拿大和大部分其他普贝希合作未覆盖的国际市场的产品商业化权益有偿许可给Sandoz AG。
BAT1806(托珠单抗)是百奥泰根据中国NMPA、美国FDA、欧盟EMA生物类似药相关指导原则开发的托珠单抗注射液,是一款靶向白介素-6受体(IL-6R)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与可溶性和膜结合型IL-6受体(sIL-6R和mIL-6R)特异性结合,并抑制由sIL-6R或mIL-6R介导的信号传导。公司已就BAT1806向NMPA递交上市申请,目前处于评审当中,本次申请的适应症为,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其原研药雅美罗已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巨细胞关节炎、多关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和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公司已就BAT1806与Biogen International GmbH签署了授权许可与商业化协议,将公司的BAT1806(托珠单抗)注射液在除中国地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以外的全球市场的独占的产品权益有偿许可给Biogen。
BAT2094(巴替非班)目前处于国内上市申请阶段,是人工合成的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即“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可特异性地结合GP IIb/IIIa受体,能通过阻止纤维蛋白原、Von Willebrand因子和其它粘附配体与GP IIb/IIIa的结合来抑制血小板聚集。巴替非班不仅对靶点的亲和力强(即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还能通过抑制玻璃基蛋白(Vitronectin)受体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生长,从而阻止动脉血管再阻塞。
BAT2506(戈利木单抗)目前处于全球III期临床研究阶段。BAT2506为全球首项的欣普尼候选生物类似药,戈利木单抗可靶向抑制TNF-α活性,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疾病患者,由于目前市场上较为热门的治疗药物已有阿达木单抗,但是部分患者使用阿达木单抗可能会引起自身产生ADA而失效,因此戈利木单抗可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新的治疗选择,适应症市场空间规模具有一定增长潜力。公司已与Pharmapark LLC就BAT2506在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达成合作。
BAT2206(乌司奴单抗)目前正在开展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全球III期临床研究。BAT2206是百奥泰根据中国NMPA、美国FDA、欧盟EMA生物类似药相关指导原则开发的乌司奴单抗注射液,乌司奴单抗是一款靶向白细胞介素IL-12和IL-23共有的p40亚基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IL-12和IL-23是天然产生的细胞因子,能够参与炎症和免疫应答过程,可以与p40亚基以高亲和力特异性地结合,阻断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破坏IL-12和IL-23介导的信号传导和细胞因子的效应。公司已与Hikma Pharmaceuticals USA Inc.签署授权许可与商业化协议,将BAT2206在美国市场的独占的产品商业化权益有偿许可给Hikma;与Pharmapark LLC就BAT2206签署了供货协议及授权协议,Pharmapark将拥有BAT2206在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独家分销和销售权。
BAT5906(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目前正在我国开展2种适应症的临床研究。其中治疗湿性(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正在进行Ⅲ期临床研究,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适应症正在进行II期临床研究。BAT5906是一款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生物创新药,通过与人VEGF-A进行特异性结合,抑制VEGF与其受体VEGFR的结合,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达到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底病变的效果。目前wAMD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以抑制新生血管性形成和黄斑区的渗出、水肿,改善或恢复AMD患者的视力。
(四)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是一家以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研发为核心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主营业务为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独立完整的研发、采购、生产和商业化体系。
1、研发模式
药物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公司的研发主要通过内部团队自主研发方式。药物研发一般需要经过发现抗体、筛选、临床前试验、IND申请、临床前研究、上市申请、批准上市及上市后研究。
公司的研发团队致力于药物发现、制剂及培养基开发、工艺开发、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研究,同时参与药物注册及知识产权管理。多年来,公司已建立综合临床前研发平台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试验经验。公司的研发团队在设计及执行研究项目方面担当主导角色,并积极参与临床前研究、药物临床申请、临床试验及监管批准过程;同时,知识产权部门、临床部门、生产部门等也会参与公司早期的研发流程,协助公司选择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并降低在制造阶段可能遇到的技术风险。
2、采购模式
公司主要原材料包括临床试验对照药、培养基原料、填料、药用辅料以及其他研发试剂耗材等。研发阶段公司依据临床试验研究计划,按需采购临床试验对照药,并根据临床试验研究计划制定试验用药的生产计划,再根据生产计划、实际库存情况等作出采购原材料品种、规格、数量等计划。在确定主要原料、包装材料等供应商时,公司会对市场供应情况、市场价格等信息进行调查,在商务谈判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公司通常会与供应商订立采购合同或采购订单,以确定双方购销合同关系。公司采购的服务主要包括临床试验服务、技术服务等,由公司在长期合作的供应商中择优遴选。临床试验服务主要是公司直接委托医院开展临床试验服务,技术服务主要是指公司委托第三方CRO(非医院)协助开展临床前试验服务及临床试验服务。
3、生产模式
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需严格遵守药品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公司搭建严格质量管理系统,建立了符合欧美和中国监管要求的一体化的CMC研发到商业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平台的质量科学技术与能力已与国际接轨,包含了从项目研发到物料管理、产品生产、质量控制、产品放行、产品供应链以及产品上市后跟踪的全生命周期,为公司产品在中国和海外其他地区的商业化奠定扎实基础。公司秉承“质量第一,与时俱进”的理念,实施质量体系的数据完整性、可追溯性及质量风险管理,持续不断地研发和生产高质量的药品。
4、商业化模式
公司已有两项药物在中国市场获批上市,并有多款药品在进行全球多中心试验。公司对不同的产品及市场针对性地制定了不同的商业化策略。
在中国市场,公司主要依据产品确定市场策略。
公司首项获批药物阿达木单抗(格乐立)采用自建团队的模式进行商业化。公司已组建一支经验丰富的营销团队,销售网点覆盖中国除港澳台地区的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已与超过1,000家处方医药及超过700家药店达成合作。目前,公司主要有两种销售模式:自营分销模式为主导,代理销售模式为辅助。其中,自营分销模式是由自营队伍负责医院拓展、销售及推广,代理销售模式为代理商负责代理区域的销售及推广,百奥泰协助学术支持。公司已在中国除港澳台地区的其他省、直辖市成功挂网。通过对比修美乐及其他竞品的定价、医保报销比例及患者的可接受程度,以设定格乐立投标价。同时,公司会及时根据相关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的市场价格,相应调整定价。公司主要销售模式架构如下:
公司药品普贝希(贝伐珠单抗注射液)于2021年11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证书》,普贝希的获批上市标志着公司具备了在国内市场销售该产品的资格。公司就普贝希在中国市场采用合作的商业模式,于2020年8月与百济神州有限公司签署授权、分销、供货协议,将公司普贝希相关知识产权及其在中国地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的产品权益有偿许可给百济神州。
在全球主要市场,公司采用以全球性合作伙伴为主的商业化策略;在国际新兴市场,则采用全球性合作伙伴及区域性优势合作相结合的策略。
公司已与全球多区域地区开展了普贝希的商业化进程,包括:与Cipla Gulf FZ LLC开展授权许可及商业化合作,授权其就普贝希在部分新兴国家的产品商业化权益;与Biomm SA开展授权许可及商业化合作,授权其就普贝希在巴西市场的独家产品商业化权益;与Sandoz AG开展授权许可及商业化合作,将普贝希在美国、欧洲、加拿大和大部分其他普贝希合作未覆盖的国际市场的产品商业化权益有偿许可给Sandoz AG。此外,公司与Biogen International GmbH就BAT1806(托珠单抗)注射液签署授权许可与商业化协议,将公司的在除中国地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以外的全球市场的独占的产品权益有偿许可给Biogen;公司与Hikma Pharmaceuticals USA Inc.就BAT2206(乌司奴单抗)注射液在美国市场的独占的产品商业化权益签署授权许可与商业化协议;公司与Pharmapark LLC先后就BAT2206(乌司奴单抗)注射液和BAT2506(戈利木单抗)注射液在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达成合作。
公司通过海外合作不仅展示百奥泰在研发和生产方面的国际化能力,也能够将公司产品带给全球更多有需要的患者,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生物类似药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环境下,通过海外商业战略合作,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基于公司的发展策略,通过商业合作可以优化公司的产品组合,强化企业发展重心,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未来,百奥泰将坚持自主研发,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找外部合作机会。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抗体文库与展示技术:公司建立有拥有数以千亿计的独特抗体克隆库容和噬菌体与酵母展示平台。公司进一步优化抗体药物平台,建立了IDEAL(Intelligent Design and Engineering Antibody Libraries)抗体药物开发引擎,为公司的抗体药物开发提供了进一步资源与保障,能够产生针对不同特征靶点的特异性抗体,即使对于新型靶点或独特表位,亦具更高的成功率。
抗体结构与工程设计:公司已利用平台设计及开发一套完整的计算方法,以满足抗体研发中的精密计算需要。主要应用于抗体人源化、亲和力成熟以及其他多功能抗体工程与优化改造过程。此外,公司近期已开发的免疫原性预测技术,结合抗体序列及结构分析,可识别和解决候选分子开发初期出现的潜在瑕疵,优化抗体的结构与功能。
抗体偶联药与偶联新技术:ADC药物是由单克隆抗体和细胞毒性药物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是一种定点靶向癌细胞的强效抗癌药物。通过这种靶向作用使得药物直接作用在癌细胞上,极大降低了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减少了毒副作用。ADC由于具备了抗体和细胞毒素的双重细胞杀伤机制,因此比单一的原代抗体具有更强的杀伤力,疗效更好,而且有效克服了原代单抗治疗易产生耐药性的缺陷。百奥泰的ADC通过自主研发的可剪切连接子,将抗体与毒性小分子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连接而成。公司的新ADC具有高效的抗肿瘤活性,毒性小分子有很强的细胞膜渗透能力,在ADC杀伤癌细胞后能释放并杀死附近的癌细胞,产生旁观者效应,有效克服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同时,公司的新ADC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血浆中释放的毒性小分子极低,降低了脱靶毒性的风险。
ADCC增强与Fc工程:公司建立有多个抗体表达的不同宿主细胞。基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改造的宿主细胞能够产生完全不含岩藻糖修饰的抗体。正常抗体的Fc区的岩藻糖阻碍抗体与FcγRIIIa(CD16a)结合,而去岩藻糖基化的Fc区增加了抗体与FcγRIIIa的亲和力,因此去岩藻糖抗体能更有效地激活免疫效应细胞,增强肿瘤细胞杀伤效果。公司已开发多个ADCC增强的抗体候选药物,进入不同临床试验阶段。
双特异与多功能抗体:公司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特异性与多功能抗体的技术,包括双靶点的选择和评估,双特异性抗体形式(Format)的选择和评估,双特异性抗体的表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公司目前正在开发针对肿瘤、自身免疫疾病、新发重大疾病领域的多种双特异抗体或者多功能分子,其中针对CD47和PD-L1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BAT7104已经在澳洲和国内开展早期临床研究;针对新冠病毒S蛋白两个不同位点的双特异性抗体BAT2022已经在国内进入临床研究。
工艺与生产技术:抗体药物一般由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生产,其核心技术和商业化成本主要取决于宿主细胞、高效表达载体、自主开发的个体化培养基和生产工艺条件研发与优化。公司的自主培养基开发技术为产业化生产和降低成本提供了保证。针对项目的个体化培养基和补料配方筛选,控制大分子翻译后修饰导致的酸碱异构体、糖型、蛋白聚集、不完整片段等杂质的含量,对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公司具备自主培养基开发技术,与依赖外部技术相比,将显著地降低公司成本,同时减少对外部供应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