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有点高,降压药别忘了吃!”“您气血虚,回去炖汤记得放点枸杞。”近日,一辆印有“流动医疗服务车”字样的白色面包车刚驶入馆陶县路桥乡张官寨村村口广场,闻讯赶来的老人们便围了上来。医护志愿者们为百姓把脉问诊,开药方,叮嘱养生细节、耐心解答日常保健问题……
这样的场景,在馆陶县的田间地头每周都在上演。作为全县医疗健康文明实践的“先锋队”,馆陶县人民医院惠民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下乡义诊800余场,惠及群众26万人次,并获评2024年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工作实绩突出团队。
去年12月,馆陶县在河北省率先建立“医疗健康文明实践基地”,首创流动式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以流动医疗服务车为载体等具体形式),通过创新三级联动机制、打造“健康+”文明实践品牌、协同整合多方资源,逐步探索出一条医疗资源下沉、服务精准触达的基层健康治理新路径,推动医疗健康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为广大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我们创新构建了‘1+8+N’三级联动体系。” 该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医疗健康文明实践基地负责人张延良介绍,以县级医疗健康文明实践基地为中枢,联动8个乡镇卫生院和多个村级卫生室及流动医疗服务车,形成固定与流动互补的服务网络。今年第一季度,两辆流动医疗服务车已跑遍23个行政村,筛查出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800余例,全部建立动态档案。“就像撒下一张健康防护网,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张延良说。
在构建起三级联动体系的良好基础上,馆陶县不断探索创新,进一步深化服务内涵,打造“健康+”品牌矩阵。在乡村,健康宣讲团结合农时推出“田间健康课”;在社区,健康养生志愿服务队带领居民练习八段锦、太极拳;针对企业职工,急救技能普及志愿服务队通过“急救技能实训”进行模拟演练的方式提升应急能力;针对失能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基地启动“银龄敲门行动”,每次开展活动都会组织队员进村入户,提供上门体检、用药指导、心理疏导等“一对一”服务。“年纪大了出门不方便,每次服务队到村里专家都会到家门口给我们看病,还教了很多保健知识,真是太贴心了!” 一位接受义诊的老人连连称赞。
“我们希望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健康。”医疗下乡志愿服务队队长李威焰说,今年以来,全县开展“健康微课堂”180余场,参与群众超万人次,让健康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时,该县打破部门壁垒,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的协同模式,汇聚多方资源织密健康服务网络。在跨部门协作层面,联合教育部门开展“健康校园”行动,累计为2.6万名学生提供视力筛查、脊柱侧弯干预等服务;联动妇联实施“巾帼健康管家”培训计划,培育百余名村级健康指导员,将健康管理触角延伸至家庭单元;与多家医药企业达成公益合作,为困难群体免费发放药品、提供手术援助;在全县设立20个试点村,成立“健康互助帮帮团”,通过“邻里互助测血压”“健康食谱共享”等微行动,培育出200余名家庭健康明白人,形成“小事不出村、健康有人管”的自治格局。
夕阳西下,张官寨村的义诊接近尾声。医护志愿者刘文杰收拾药箱时,被几位老人拉住:“大夫,下次啥时候再来?”他笑着回答:“只要乡亲们需要,我们随叫随到!”这句朴实的承诺,正是馆陶县医疗文明实践基地的初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