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166303

四川有个“百万村”:村民种中药材致富 房子“都是用黄连买的”

   2023-11-09 成都商报电子版 3433
核心提示: “我们全乡3000多名群众,相对贫困户都在乡政府。”近日,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桃龙藏族乡党委书记蒋赟在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我们全乡3000多名群众,相对贫困户都在乡政府。”近日,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桃龙藏族乡党委书记蒋赟在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开玩笑地说。不过,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调查发现,这句看似玩笑话的背后,则是当地一个个“百万村”,一户户百万元收入的真实缩影。


  桃龙藏族乡共有3000余人,以发展黄连、厚朴等中药材为特色,截至目前,全乡群众仅在信用社的存款就达1.2亿元。该乡铁龙村190多户村民,近20年来约有70户种植中药材,其中40户以上的家庭收入达100万元以上。今年该村销售中药材的收入,保守估计1200万元以上。


  村民发家致富的背后,有政策的支持,也有他们辛勤的劳作,“黄连苦,种黄连的更辛苦”便是真实写照……


  种植户


  种黄连收入超200万 给儿子买房“都是用黄连买的”


  51岁的熊永德,是北川桃龙藏族乡铁龙村第一批规模种植中药材的村民之一。


  1995年,年轻的熊永德在邻县听说种植黄连赚钱,便拿出做买卖的35元钱,购买了5斤黄连种子。1998年,他第一次有了收成,卖了6000多元,2000年更是卖了1万多元。


  “一下成为了‘万元户’,更让我坚定了种植黄连的信心。”熊永德说,“黄连收益较慢,刚开始是种植3年后我就收了。后来种植5年才收,因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每年种点,每年就有黄连卖。”


  现在,熊永德共种植了30亩黄连。近20年来,黄连卖过每斤10多元,后来每斤数十元,去年达到每斤80余元,今年的价格更是在去年基础上已翻了一番。如今,他家中还存放了上千斤黄连,“等着每斤超过170元的高峰才卖”。


  “我不仅自己种植黄连,我也在收购黄连再卖出去,今年共收购了30多吨,赚了点差价。”熊永德说。


  熊永德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2011年,他销售黄连的收入达到17万元,然后在北川禹里镇修了房子。而仅仅这几年,他种植黄连的收入就已达200万元以上,并给两个儿子分别在北川新县城买了一套房,他笑称“都是用黄连买的”。


  46岁的赖明刚是铁龙村5组人,今年销售黄连的收入也达到40余万元。他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自己成为黄连种植大户,是因为看到像熊永德一样的种植户尝到了甜头。


  20年前,还是年轻人的赖明刚,想着到外面发展,于是外出打工。2009年,他回到老家,看到村里的席大爷随时拿一袋黄连出来销售就有几千元收入,心动了。于是,他也走上种植黄连的道路。刚开始,他只种植了一亩多,由于收益周期较长,于是从2010年开始大规模种植。


  “根据老一辈的经验,要想黄连产量高、品质好,至少需要5年时间。那几年,我拿出打工积蓄,全部投入种植黄连,用于买种子、请人工、购肥料等。”赖明刚说,5年后,他第一次销售黄连就达10万元以上,仅仅几年时间,他销售黄连的收入就已达100万元以上。


  不只赖明刚,50岁的胡斌也是铁龙村黄连种植大户,他种植时间在熊永德之后,在赖明刚之前。胡斌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以前,他家只种植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成家生子后,觉得家里有多余劳动力,孩子又要读书,决定在本地发展,开始只种植了不到一亩黄连,第一次收入就近千元。慢慢地,他也开始规模种植,今年卖了20多万元。


  百万村


  百万收入家庭超40户 政府大力支持,种植户主动修路


  “你今年卖了多少钱?”“只有30多万”……这样的对话,在今年铁龙村的中药材种植户之间已是寻常之事。


  10月12日,铁龙村村支书白发喜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该村共有199户600余人,常住人口400余人,利用山地资源种植黄连等中药材的种植户达70户左右。近几年来,保守估计收入100万以上的家庭达到40余户。今年,全村销售中药材的收入保守估计1200万以上。


  “黄连苦,种黄连的更辛苦!”在种植户收入增加的背后,是种植户们的辛勤劳作。


  记者在铁龙村发现,黄连都种植在高山,海拔1400米以上,村民说,这样收成好,品质也好。


  10月12日清晨,天刚刚亮,村里70岁老人况定培就带着午饭上山了,她身体很好,帮着家里到地里给黄连除草。“白天要在村里找人很难,因为很多种植户天亮就上山了,天黑才回家。村委会开会,很多时候只能选择在晚上或者下雨天。”白发喜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而在山上,四处都可以听见人们聊天的声音。


  熊永德介绍,种植黄连,随时需要除草,加上种植、施肥等,种植户很多时候一整天都在山上——基本上是早上就将午饭带到山上,直到天黑后才回家。“我们在种植地搭建了药棚子,可以休息,也有灶可以煮饭,如果是栽种、收成时,就需要请很多人,那时我们会将肉、菜等运到山上,然后在药棚子里煮。”


  “以前只能走路到地里。2018年左右,我们几个种植户出工出钱,修了一条到山上种植地的道路,2.5米宽,拖拉机、三轮车都可以骑上去。而且,我们每个种植户,还在自己的地里修路。”熊永德介绍,以前到地里,需要一个小时,现在骑摩托车,只需要20分钟,最主要是更方便将黄连运回家了。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慢性咽炎 食疗有方

上一篇:

华安证券:中药行业景气度提升趋势不改 期待政策与业绩共振机会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