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入选全国示范试点项目,成为首个立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省会城市
中医药“示范”和“率先”,为啥花落南京
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更好地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 受访者供图
中医的“冬病夏治”诊疗,在南京已深入人心。受访者供图
在儿童肺炎高发季节,市中医院儿科唐为红主任正在仔细听诊小患儿肺部情况。受访者供图
省中医院中医妇科临床医学中心为女性全生命周期护航。 受访者供图
南京市中医院。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
“没想到运动处方结合中医外治法,仅仅两个月,就解决了困扰我两年的头晕乏力、行动迟缓、动则喘促问题!”不吃药,而是通过运动、饮食、针灸的配合,23岁的邹女士感慨全新的治疗模式让她脱胎换骨,更让她重新认识了中医药文化。
继我市成功入选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后,10月,作为首个省会城市中医药立法的《南京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条例》获批通过。这部法规于11月16日起正式实施后,将为我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从全国试点到省会城市全国率先,南京中医药发展中,一个“新”字成为亮点。中医药技术、人才培养、科技的种种创新,不仅让南京在全国脱颖而出,更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享受到中医药创新带来的优质便捷服务。
创新驱动
为南京特色中医药发展插上翅膀
传承与创新,是加速助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一对翅膀。在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上,新技术转化、新人才培养、新科技落地……南京以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创新,努力助推具有南京特色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断满足多元化的中医医疗健康需求。
新技术,百年医派传承有了活态转化利用
小儿咳一声,父母紧张十分。“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增多,是南京的明星制剂组合‘咳嗽三宝’带来了安心。”家住安徽的郑先生告诉记者,由于此前慕名带孩子来南京市中医院就过诊,这次他在家通过互联网医院复诊,就收到了“咳嗽三宝”明星制剂——杏桔合剂、桑杏合剂、咳嗽合剂,缓解了孩子的咳嗽症状。而据互联网医院数据显示,这三款南京明星制剂的名声,在全国也响当当。
名声大振的南京中医药制剂,不只有“咳嗽三宝”,更并非近期才名闻全国。
自古文人荟萃、文化兴盛的南京,更是医家辈出、佳话累牍、延续千年的医学圣地。
中医大家葛洪、陶弘景、李时珍在此行医采药,金陵医派与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等中医学术流派各具特色、声名素著,而以“金陵四大名医”之首张简斋所形成的金陵医派传承至今。“咳嗽三宝”中的桑杏合剂,就传承至金陵医派的儿科大家陈寿喜之手。
南京的中医大家们站在中医药文化的厚土上,传承金陵医派的智慧,也创新发挥出“南京力量”。“医院成立了‘金陵医派研究院’,专门发掘整理经典方子、研究金陵医派古籍,也努力通过技术创新,积极推进金陵名医验方向制剂转化。”市中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一年该院就确认了20项拟转化的名医验方,申报院内制剂。
6月,我市制定并印发《南京市医疗机构中药传统制剂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设立专项经费,积极推动我市金陵医派经验方的挖掘、整理、研究及转化利用。从105首经验方中,经专家多轮遴选,最终确认2023年度市财政资助医疗机构中药传统制剂研究项目共61项,使用范围涵盖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个临床专科。
“该项目的实施,为开展高水平技术创新、新药转化提供内生动能及基础,并提高金陵医派传统中医药资源的可及性、便利性与实用性。在金陵医派活态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发展进一步满足患者需求。”市卫健委中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人才, “名医”不仅治病还能药渣炼“金”
“从医学生的视角提出问题,再以工科生的创意去解决。我们用机器人把针灸带上国际舞台,让中医和世界对话。”在2022年度江苏省“最美大学生”评选答辩现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徐天成以医工结合创新模式研发的智能针灸机器人项目征服了现场评委。
市卫健委介绍,名院、名科、名药、名方均建立在名医的基础之上。国医大师5人、全国名中医7名、岐黄学者6名、全国中医师承指导老师58人、省名中医(中西医结合)155人……南京的“名医”战略,不仅探索构建开放式人才培养平台、实施“南京市中医药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招引协同分层培养,更在高等院校中,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推动实现中西结合、传创结合、医药结合、研用结合,创新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