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以来,佛山扎实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着力构建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增加,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人才数量稳步增长。
得益于人才优势的扩大,佛山市中医药强市建设整体工作驶入了“快车道”。2022年,佛山市中医院获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同年11月,佛山成为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城市。
据统计,截至目前,佛山市共有4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有国家级中医类重点专科7个,已组建27个市级中医专科联盟、17个市级中医医疗质控中心。拥有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2名、省名中医27名;从国医大师到市名中医的各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40个,各类中医名医在全省地级市中位于前列。每万人口中医类全科医生数达0.91人,提前达到省提出的2025年规划目标。
2022年11月,佛山成为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城市。佛山市中医院供图
构筑中医药人才多元发展格局
发展中医药产业,人才是第一资源。
为创新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2022年,佛山制定实施了《佛山市中医药高端人才培养工作方案》《佛山市中医药高端人才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去年9月,佛山市组织评选出117名市中医药高端人才培养对象。其中,高水平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7名、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对象20名、中医药骨干人才培养对象30名、杰出青年中医药人才培养对象50名。
此外,去年佛山共有6位名老中医入选第五届省名中医,其中5人为市中医药高水平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引入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苗圃和摇篮。去年11月,佛山市中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该工作站是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制度改革后首批获授牌单位,这标志着佛山在中医药领域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方面再次取得重要突破。
中医学的繁衍、传承、绵延不断,与师承教育密不可分。
为更好弘扬当代岭南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佛山出台《佛山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方案》,鼓励中医药专家成立中医药传承工作室,遴选确定了24个佛山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同时,佛山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特别鼓励名老中医退休后到社区行医或开办个体中医诊所。
2022年,佛山设立市级传承发展中医药专项经费,用于中医人才培养、重点专科建设、质控管理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推动中医药发展。
近年来,佛山构建中医药人才多元化发展格局,通过开展中医优才、中医经典、中医护理、“西学中”、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岗位)培训、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等一系列培训,不断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据统计,佛山全市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4125人,占医师总量的16.71%,与2021年相比,中医类医师增加430人。
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近期,不少家住南海区桂城街道桂一、西约社区的市民发现片区附近开了一间中医馆。
这间面积近500平方米的桂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馆于8月13日启用,引入超短波治疗机、中药熏蒸机、牵引床等中医及现代康复设备,为周边居民提供针灸、艾灸、拔罐等多种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近年来,佛山着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中医馆、中医阁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建设,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发展针灸等中医非药物疗法,积极推广适宜技术。通过对口帮扶、中医医联体和师带徒等多种方式,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健康服务能力,构筑“15分钟医疗康复就医圈”。
“今年,佛山实施新一轮全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成一批特色突出、内涵提升的中医馆、中医阁。”佛山市卫生健康局局长陈爱贞说,“佛山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慢性病诊疗和康复领域的作用,让中医药健康服务扎根基层、走进千家万户。”
中医类诊所如今已成为佛山中医医疗服务的重要供给来源。截至2022年末,全市中医类诊所354个,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为主的村卫生室18个。去年,全市医疗机构中医门诊服务1544.79万人次。其中,中医类医院731.84万人次、中医类门诊部(所)181.31万人次、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619.51万人次、村卫生室中医诊疗12.13万人次。
同时,佛山着力打造中医医疗高地,加快推进佛山市中医院“登峰计划”各项建设工作,以高水平医院建设作为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四名”工程。
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2021年度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结果显示,佛山市中医院成绩位列全国532家公立中医院中的第23名,获评全国中医系统最高级别的“A+级”,连续9年位居全国地级市中医医院第一名。
今年7月,佛山市中医院被列入国家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2023年第二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获得项目支持资金1亿元,用于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
此外,佛山研究制定《佛山市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中西医结合机制,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综合医院的中医学科发展迈上新台阶。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22年在中医科的基础上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科,去年全年门诊量突破10万人次。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均为省级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示范基地。
截至2022年底,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达到100%,二级及以上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达到100%。
同时,佛山加大医保支付支持中医力度,探索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保支付方式,DRG付费改革连续三年单独设立中医扶持病组,将病组的基准点数上调50%,减轻了人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
今年7月,首届广东省医疗机构制剂“岭南名方”评选结果公布,佛山市入围品种数量在全省地级市中排名第一。其中,佛山市中医院伤科黄水获评“岭南名方”孵育品种。
事实上,佛山素有“岭南成药发祥地”的美誉,诞生了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李众胜堂保济丸、李广海跌打袪风膏、梁仲弘抱龙丸、黄祥华如意油等一批知名中医药品牌。
中医药需要传承精华,更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近年来,佛山市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本土特色和本土优势,以“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中医中药的协同发展。通过挖掘临床验方和总结名老中医的行医经验,研制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岭南特色的中药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