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实习生 唐菁阳 上海报道 中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近年来,随着临床试验的深入和现代科技的结合,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得到更加深入的探究,针对各种疾病的中医药疗法也得到了更加精细的划分和应用。
与此同时,国家也着手大力支持中成药研发上市,相关利好政策频出。2023年2月28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到,要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其中明确指出要将加速中药服务体系建设和医保支付倾斜、纳入医院考核等政策的落地,进一步加快中医药行业总体发展速度,加强供给和需求端双向建设。
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直接利好我国中医药企业,越来越多的优秀创新中药正加速涌现。
由国家中药现代化(上海)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国家1类抗抑郁创新药物优欣定胶囊(以下简称为“优欣定”)也是其中之一。在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研发苦旅,该药物目前已经正式进入Ⅲ期临床研究。作为全球首个以改善抑郁症脑区失常的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持续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并促进海马区神经细胞增生为作用机理的单分子抗抑郁原创新药,有业内人士表示,它的出现有望为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国家中药现代化(上海)创新中心主任杨子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药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不大、影响力有限,抗抑郁类中药大多仍属于辅助性的治疗药物。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以及药企在创新中药研发上的投入,中药疗效将会得到更多的市场认可。
这也意味着,在抗抑郁症药物领域,中药也具备较大的市场潜力。
中药人的春天
目前国内抗抑郁药物市场,外企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国内药企正从以仿为主、到仿创结合,抢占更多原研药的市场份额。
“目前中药之所以只能甘当临床药物的配角,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中药在疗效上没有那么‘硬气’。抑郁症作为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不同患者之间的异质性十分明显,其临床症状表现、严重程度、合并症及预后等均存有较大差异;同样的中药给不同人服用,可能呈现出来的效果相差很大。应该说,中药在这一方面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在品种上,无论是上市的还是在研的,数量都不多,市场份额也不大。”杨子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而从成分来看,中药则复杂得多。与大多数单分子化药不同,中药绝大多数为复方,即由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味组成,其中可能包含着几十个,甚至成百上千的化合物。这就使得中药的作用机理很难研究,更难以说清道明。
天然中药材的差异性,也给质控带来了难题。杨子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到,“中药材大部分是植物药,还包括少量的动物药、矿物药,天然的东西自然会受到所处生态环境的影响。高温、严寒、旱涝等不同生态环境都可能导致成分和含量上的不同。因此,在不同年份、不同环境下生产获得相同重量的药材如人参,其内在有效成分及其含量却有可能不同。这就给中药的质控带来一定的变数和难度。”
品种少、起效慢、成分复杂等因素始终影响着中药的标准化、国际化以及市场认可度的提升。此外,杨子荣还提到之前的中药评价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中药和西药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下研制而成的药物,在评价中药时不能一味地套用西药的评价标准。”
不过,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支持为药企中成药的研发上市带来极大利好。特别是在2020年末,《国家药监局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发布。《意见》在药品管理法及现有注册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提出改革中药注册分类,将中药分为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复方、同名同方药四类,构建中医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 “三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使得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更加完善。
在随后的2021年,我国中药创新药申报就出现了明显的增加,高达1371件,评审速度也显著提升,2021年全年累计获批包括宣肺败毒颗粒在内的12种中药。2022年也依然保持较高数位,申报数量达到1551件。
国家倾向性政策的出台,和中药审批制度的完善让杨子荣十分看好中药的未来发展前景,“现在正是中药人的春天。只要能找到好的品种,当前政策环境下创新中药的研发门槛相对降低,研发周期也会缩短,相信会有更多企业的新药面世。”杨子荣说。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