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166303

集采救不了中成药

   2023-06-05 八点健闻 59
核心提示:6月1日,全国中成药联合采购办公室公示了全国首次中成药集采相关数据信息,集采工作推进迅速,拟中选价格呼之欲出。近月来,中药

 

6月1日,全国中成药联合采购办公室公示了全国首次中成药集采相关数据信息,集采工作推进迅速,拟中选价格呼之欲出。




近月来,中药成了近期资本市场的“心头好”。即便中成药集采的利空消息陆续传来,在5月的最后一周,中药板块的股价依旧扶摇直上,近乎涨停。太极集团、达仁堂、昆药集团等中药企业集体飚红。




一派欣欣向荣背后,中药企业们的悲欢并不相通。




一家中药企业的子公司把中药注射液生产线,全部改成化药注射液,甚至有一些中药企业做起了“酒茶水”的生意。“酒的利润甚至能赶上做药利润”,一位中药企业人士坦言。




回顾行业,自“限抗令”后,抗生素行业整体缩水,中药企业曾一度迎来发展机遇,随后中成药也成了被严格监管的对象。曾经大量审批上市的中成药,正在“被盯紧”。




此后,多地报告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中成药“名声”跌入谷底;目前5万余个中药批文中,多数产品缺乏临床数据、说明书禁忌项不明确……对于企业来说,“债总要还”。




今年2月,《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发布,给中药企业留出三年时间,要求企业补充临床数据、修改说明书。届时未完成说明书修订的产品,将直接退市。




这意味着,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即将走向终结。




不仅如此,不同于化药集采,此前省级联盟中成药集采的落地“带量”情况,并不理想。此前,参与省际中成药联盟集采的企业向八点健闻表示,自家中选产品已在多地执行中选后价格,但整体“带量”情况却不达预期,因疫情影响,落地也有延迟。




“带量”不达标,跟中成药入院困难也有关。




因为不够明确的临床疗效,越来越多的医院正把一些中成药,驱逐出院。综合三甲医院以“西医开不出中药处方”、有替代产品、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为由,委婉拒绝中成药参与药事会,入院难摆在中成药企业面前。




近两年,中成药在综合医院的市场份额趋于稳定,但“中成药在中医院的市场份额却在下降”,中药配方颗粒行业联盟秘书长孙跃武表示。而其主要原因在于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近两年也在不断补齐学术与临床研究,且有加成。




备受市场期待的中成药国采,最核心的“以价换量”机制很可能会对中成药失灵。




起码在“带量”这件事上,集采似乎救不了中成药。




集采不“解渴”




量,是药企参与集采的最大动力。




从此次全国中成药集采规则看,虽对中选产品有“带量”的描述,但具体落地结果如何,还尚且未知。




以此前湖北联盟集采为例,在对“量”的分配上,“30%的量分给降幅最高的中选企业,其余70%的量由医疗机构从所有中选企业产品中自主选择”。这表明,医院仍有较大话语权和自主权。




一家参与广东中成药联盟集采的企业人士表示,因疫情影响,企业独家中标的产品已在多地落地实施,但“整体降价换来的量不及预期”。




国家医保局曾表态,对中成药的使用,医疗机构可以“结合自身诊疗需要,选择适宜的药品应用于临床”,“不宜对中成药在医疗机构的配备使用政策进行强制性约束”。




不对医疗机构做要求,如何保障中选中成药品种在院内使用量?




这个问题成为当时的讨论焦点,如今也成了中成药集采中标产品遇到的难点。




对企业来说,面对日渐严峻的中成药院内使用形势,这场集采很难称得上“解渴”。




另外,集采的本意是挤压药品流通交易过程中的水分,但此次全国中成药集采无论是对品种的选择(共16组,42个品规),还是预计的价格降幅,似乎都只能用“温和”来形容。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慢性咽炎 食疗有方

上一篇:

内江全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