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提示:本文谨供学习、研究、交流之用,对于文中包含的医学处方,请勿轻易使用。如有疾病需找专业医师诊治。
中药方的规模有所谓的“七方”之分,主要指用药的种类多少。大家可以自查资料了解。
中药方的剂量轻重,主要指各种药的份量多少。一般来说,经方的剂量比较严谨,但现代药与古代药不同,现代人与古代人也不同,不一定按古代的剂量来使用。所谓“医者意也,神而明之”,医生的悟性、直觉和经验很重要。当然,为了避免过量服药,剂量重时,可分次服用,不必尽剂;感觉剂量轻时,下次可加重剂量。一般对于体质不强者,首次开药宜轻,把握准确后再逐渐加重。
中药方的规模与剂量,要合起来考虑,比如,治上焦的药,最好是“品多而量小”——因为上焦“近”,药的种类多的话,“下走”被排泄掉就慢,更容易发挥作用;治下焦的药,适宜于“品少而量大”——因为下焦“远”,如果药的种类少的话,“下走”的速度就快,就能及时到达下焦。这里面的道理跟打仗行军是一样的,人少的队伍就走得快,走得远;人多的军队就走得慢,不利于走远。
![]()
方剂知识“科普”:“七方十剂”之说
中医关于“七方”的论述
中医方剂按组成药物数量与药方力量的不同,分为“七方”。即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复方。方剂组成的分类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至金代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才将其总结为“七方”。
中医关于“十剂”的论述
中医方剂按功能分类,可分为“十剂”。
十剂指以中药功效特性对方剂进行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即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首创于北齐·徐之才,今人从《千金要方》考证,认为是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所提出。
1、宣剂:《药对》曰:“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宣即宣布敷散之义。凡味辛之品,具有发散、行气之功的药物,治疗邪在胸脘,气机壅塞之证者,称宣剂。完素曰:“抑郁不散为壅,必以宣剂散之”,好古曰:“内经称有五郁,木郁发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皆宣也”。诸气郁或七情所滞,最宜宣导,正木郁达之意也。证中夹火热者多,未合宜,用者自临时通变可也。
2、通剂:徐之才曰:“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通者,流通也”,通即通利之义;滞者留滞不行。凡味淡渗利之品,能通利小便,治疗小便不利、淋病、癃闭等证者,称通剂。“经曰:味薄者通,所以淡味的药为通剂。”凡是具有通行留滞,可以去除蕃聚闭阻的方剂,都属于“通剂”的范畴,如通利小便的五苓散,通泄水气的十枣汤。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