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于西药,国人通常会对中药成分自带一份“安全滤镜”。但对处于妊娠期的准妈妈们而言,中药对胎儿来说并非完全“无公害”。
尽管医学界认为很多常用药对胎儿是安全的,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估计,有10%甚至更高比例的出生缺陷是母亲在怀孕时服用了药物的结果。整个社会似乎都忘了“是药三分毒”的道理。
最近,一项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研究发现,在妊娠早期和孕前半年内使用中草药都会增加先天畸形的风险。同时,首次明确了“鸡血藤”这一中药成分导致胎儿心脏畸形之间存在关联。
药物致畸的警钟朝着中药敲响。
药物致畸的“前世今生”
医学界对药物导致婴儿畸形产生关注的历史代价是极其惨痛的,它始于一场臭名昭著的医疗事件。
1953年,瑞士诺华制药(Novatis)的前身 Ciba 药厂为了开发新型抗菌药合成了沙利度胺,但结果显示其并无抗菌作用,却有镇定作用,因此Ciba并未再做进一步研发。
随后,德国的格兰泰公司(Grunenthal)接棒,着力研究沙利度胺的镇静催眠作用,并发现其能有效的抑制孕妇晨吐。
1957年,格兰泰集团打着“无毒副作用”的旗号将“反应停”(通用名沙利度胺,化学名肽胺哌啶酮)率先推向欧洲市场,一经上市就获得市场巨大反响,不到一年时间,“反应停”在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等共计46个国家风靡一时,不计其数的孕妇使用该药物缓解妊娠反应。然而,风潮背后正隐藏着噩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临床医生陆续发现新生儿的畸形比率异常升高,这些畸形儿多表现为四肢畸形,手和脚直接长在躯干上,形似海豹,故称为“海豹肢畸形”,即 “海豹儿(seals children,如下图)”。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