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在个人微信公众号“饶议科学”刊文《所谓“中药之争”:一个重要问题不在中药》,对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看法。
饶毅在文章开篇认为,“中药有没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当然有。例如,黎润红、张大庆和我写了三本书、五篇文章,介绍的屠呦呦等从中药发现和研究单体化学分子青蒿素。所以,一般性争论中药是否有效,没有意义。”
饶毅认为,“在此指出:中药争论激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利益问题,是以中药名义大规模销售伪劣商品的厂家及其相关的黑心资本。”
饶毅在文中提到了自己与中医药的渊源,“我自己出生在南昌后不久,随家长到樟树几年,以后也间隔一些年回访了几次。樟树曾是中药的‘药都’之一,有‘药不过樟树不灵’的传说。但即使这样,中药加工企业也规模有限。大约在1970年代,有些地方的中药厂,为了药厂和职工的生存(当时还没有资本、利润的说法)而‘发明’一些说法,以便推销。之后一些年,加上了利益、利润、资本等因素,出现了大规模的问题。”
对此,饶毅在文章中指出三方面问题:“第一,以中药某种配方,对应某一类西医定义的常见病,暗示或明示病人不通过中医医生的诊断,而直接在西医诊断之后就用大型中药销售公司推出的所谓中药。第二,以中药的名义,销售没有效果的产品、从来没有的‘药物’、或者从来没有的配方。卖的就是噱头。第三,还有一类,以中药名义销售,其实里面是已知的西药。”
如何杜绝这些现象,饶毅认为并不难,他在文章中表示,“国家和地方如果确实认为清除假的中药,才有利于真中药,有利于病人,就可以痛下决心,严格监控:第一,销售公司说卖什么药,就确实是卖什么药,不能是没有药物、或没有足够药物成分,也不能是假中药名义卖西药;第二,既然要求按西药的销售模式,就应该按西药的监管模式,而不能按西药销售,而中药监管。我国对于西药药监制度以及逐渐完善,同样严格适用于大型中药销售公司销售的‘中药’。”
公开简历显示,饶毅,男,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城县,1983年江西医学院本科毕业后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1991年获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哲学博士,1991年进入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