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发布的国家带量采购会议纪要稿指出:中标企业将获得11个试点城市60%~70%的市场,虽然本次采购的量不算特别大,但试点的11城市大概占了全国20%~30%的药品市场,如果未来根据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估算采购总量,中标企业将直接获得全国12%~21%的市场。这次采购品种中,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将无缘带量采购,意味着直接失去11个试点城市大部分的市场。因此为了守住市场,大多数企业未来必然在政策的导向下,投身到一致性评价的厮杀红海中。
而国家药品注册与受理数据库显示,截止11月8日,国家食药监局药品评审中心(CDE)共受理一致性评价受理号517个,涉及196家企业的189个品种,目前已通过一致性评价受理号达75个(41个品种)。
《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公布的采购目录涉及31个品种,入围仿制药的厂家有29家。其中有10家药企是多个品种(2个及以上)入围。
入围产品最多的是华海药业。华海药业的7个产品分布在心脑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药物。而复星医药的4个入围品种则覆盖了本次8个治疗领域带量采购中的4个系统:分别是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药物、全身用抗感染药物、消化系统及代谢药。
通过一致性评价,入围角斗场!
目前看来国家的顶层设计中,通过一致性评价只是药企进入公立医疗机构市场的入场券第一步,后面还有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价格战厮杀,厂家要披荆斩棘杀出一条血路,才能坐上中标企业的头把交椅,而且为了避免垄断,促进竞争,中标的有效期只有1年,国家可能更希望看到轮番坐庄。
由于已经通过了一致性评价,这从理论上保证了产品的品质都是可靠的,因此采购方案贯彻“价低者中标”的思路的确也没什么问题,那么同一个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厂家越多,降价压力就越大,而价高者或者出局或者被边缘化。目前看来同一个品种3家及以上(也可能是通过一致性评价达2家+原研厂家)的企业将面临惨烈的降价竞争。在31个品种中涉及3家以上产品的有13个品种。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