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创新药获批数量正不断刷新纪录。
今年前9个月,中国已批准1类创新性药物27个。相比之下,2020年全年获批创新药20个,2019年10个,2018年9个。
“我们的创新药开始了量变的过程”。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副主任周思源最近公开表示。
新药整体获批数量也在提升。2020年,中国通过新药上市申请208件,其中包括进口原研药72个品种;2019年,获批新药则为164件,其中包括进口原研药58个品种。
业内常说,新药审批是有得用,医保支付和健康保险是用得起,药物可及是用得上——只是,这其中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2020年的集采谈判中,国家医保局将当年上市的新药纳入调整范围,最终16种药品获得报销资质,体现了支持新药的导向。今年即将开展的集采谈判中,新药再次成为焦点之一。
与此同时,发力院外市场和线上市场,成为众多药企共同的选择。
新药上市创纪录背后,药企如何加速服务患者?
在新药赛道,时间就是生命线,对药企如此,对患者更是如此。
据有关方面研究,2020年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跻身第二梯队前列,中国对全球研发管线产品数量的贡献跃至约14%,在全球排名第二。
在政策、资本、技术、人才等助推剂的催化下,国内新药上市数量接连刷新纪录。
而新药上市井喷的背后,一方面是国内外药企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是2015年横空出世的药审改革。
伴随着临床审批端的提速,医保支付端也在加快对新药的支持。
在今年即将开展的集采谈判中,去年8月17日至今年6月30日期间获批上市的新药及适应症均可参与。10月份之后将公布的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肯定会出现一批新药。
不过,新药从获批上市,到真正惠及广大患者,并不是那么容易。
医保支付能力毕竟有限,新药市场,尤其是新特药市场,也要依赖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程度,以及患者自费支付的能力。
此外,在药物可及性方面,也会受到诊疗水平、供应链等种种制约。
比如,2020版医保目录原本计划今年3月正式落地,但是伴随着目录生效,业内也传出了创新药进院最后一公里问题难解,进得了医保进不了医院等声音。
因此,许多新药在获批后仍只能覆盖潜在患者的一小部分,病人用不到、用不起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客服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