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身体上的病痛,人们可以求医问药。但当医药行业遇到发展的疼痛时,又能向谁去寻求答案呢?
站在十字路口的万亿医药行业公司,尤其是尚未有造血功能的生物科技公司,迫切的需要寻找答案。
在过去的三季度末,医药行业刚刚经历了“黑色九月”:
创新药方面,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领头羊跌幅均超过20%;创新器械领域,微创医疗、启明医疗等头部公司股价同样遭遇挑战。
虽然所有人都认为,正在进行中的调整是难而正确的,不会影响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长期态势。
但事实却是,持续走低的不只是这些公司的股价和市值,也是市场对这个行业未来的预期。时移世易,医药行业乐观者越来越少,悲观者规模日渐庞大。
某种程度上来说,医药行业和房地产很像,都需要外界资本的强力支持,股价越低迷行业公司越危险。正所谓,信心比黄金重要。
好的一点是,就在令所有人窒息的时候,医药行业总会在不经意经上演反转时刻。10月14日,医药市场就以一场残暴的欢愉,终结了9月以来“残暴”的下跌。
反转行情能否持续不得而知,但至少它在短期内,成功为整个医药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
/ 01 /供给侧改革下的阵痛
国内医疗行业繁荣不假,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硬肌肉与虚脂肪共存。
创新药领域,最典型的莫过于国产PD-1。截至目前,获批上市的国产PD-1已经多达8款,直接进入产能过剩时代。
扎堆严重的,又岂止PD-1。当前最火热的CAR-T疗法,同样是中国企业主战场。据Clinical Trials数据,全球CAR-T治疗临床试验数量超600项,其中超过50%来自中国。
就连国内肺癌患者群体不到3万人的KRAS G12C抑制剂,入局者也不再少数,目前公开专利的药企便超过20家。
创新医疗器械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从人工心脏瓣膜到神经介入,再到肿瘤NGS,入局者都如过江之鲫。
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任何一个当红领域,在国内能躲过“内卷”的命运。在这一背景下,供给侧改革难以避免。
去年7月份以来,生物科技公司二级市场走熊,便由这2大因素引发。
客服热线:








